狼群视频在线

  • 全國疑難汽車配件訂購中心
  • 8:00-18:00

為什么法系車和韓系車現在慢慢丟掉大陸市場?

為什么法系車和韓系車現在慢慢丟掉大陸市場?

為什么法系車和韓系車現在慢慢丟掉大陸市場?
近年來,隨著國產汽車品牌的崛起,如今的韓系車現代起亞,法國的標致雪鐵龍等,這些品牌在國內市場逐漸顯現出疲軟態勢。相比德國的大眾寶馬奔馳,以及日本的本田豐田馬自達等,至少還能保持一定的市場,可是法系和韓系真的好像不行,降價太厲害了。

為什么法系車和韓系車現在慢慢丟掉大陸市場? 榮威350配件


反觀國產品牌,比如吉利、比亞迪、奇瑞,長安等,似乎哪一個都比法系韓系車更香。那么,到底為何法系車和韓系車現在慢慢丟掉大陸市場呢?

親身實踐:任何東西賣的好或者不好,還是有原因的80年代未,我的小舅曾買過一輛法國標致,當時那車開高速是真的爽,路上就沒有跑的過的。那個年代,高速上車少不說,而且基本上就是大車60碼,小車90碼這個區間在跑,能過百跑,甚至到120+碼的車是極少的。
問題是,那車小毛病太多了,經常發生些不知道什么原因的故障,再加上配件不好找,修起來非常麻煩,后來他開了幾年還是換回了皇冠。至于后來,我也跟法系車有過接觸,也就是在2003年左右的時候,曾交過的兩個女朋友,一個開的是雪鐵龍C6,還有一個開過畢加索,這兩個車我都開過幾次。可能當年已經開過還算不錯的車了,覺得那車除了外形,其他的完全不像同時代的產物。
至于韓系車,我唯一一次接觸是當年玩戶外群的時候,有個群友開的是個起亞的SUV。雖然沒去硬越野,但是總會跑跑山路,去些非鋪裝路的地方。然后玩了段時間,那哥們說他車遭不住了,全身到處響,后來賣了,換了個德系的SUV其實,任何東西賣得好或者不好,還是有原因的,不是你自己覺得好就好。雖然說營銷有加成,但是營銷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你產品不行再怎么營銷也就是曇花一現。
再說現在國產車都爬起來了,而本身法韓車就是走低端路線,如今想翻身基本上沒有可能了。
很多人解釋說法系韓系丟失市場是水土不服,但我們別忘了,這里更重要的一點是來自一線合資和自主的上下兩端的擠壓。
首先來看看市場份額,不說太遠,僅2015年的現代品牌,在合資內部的份額至少是不輸日產別克,起亞標致雪鐵龍等也都不差。表面上看,法系韓系這些年來僅僅是被大眾豐田本田等搶走市場而已。其中有大眾出探歌等車型趕SUV市場風口的原因,有十代思域等日系車型換代成功的原因,也有亞洲龍等雙車新車型霸占市場的原因等。可如果加入合資外的市場一起看,我們會發現,伴隨著一線合資一起上漲的,一起侵占二線合資市場的還有一線自主。
在我們自主低價車市場保持熱銷的基礎上,自主的高價車也呈越來越熱銷的趨勢,也就是說自主車總體來說還在漲價。情理之中地,自主逐步開始挑戰一些低溢價的老舊合資車,甚至一些中溢價的主流合資車。
當然,大眾豐田等搶奪標致現代等的份額,靠的僅僅是價格嗎?眾所周知并不是的。那性價比呢?仔細分析一下,也不是其實自主車企很清楚,自己是低價車市場出身,上攻二線合資更不能靠價格。尺寸、配置和參數等的去堆性價比雖然目前有用,但也不能一直依賴它們。
為什么法系車和韓系車現在慢慢丟掉大陸市場?
那要靠什么?關鍵是懂消費者。對比二線合資,自主早早抓住了SUV和新能源等市場趨勢,結合堆空間和配置等老策略,在更多的地方抹平甚至反超與合資的價差。一樣是對標十代思域的運動型A級轎車,現代菲斯塔參數本不錯,卻配了鐵絲網大鍍鉻格柵等油膩化設計,中國特供和安全性的兩個隱患隨后爆發,最終被領克03斬落馬下2、一樣是出中型和中大型MPV,嘉華產品不錯但不敢給良心價。庫斯圖號稱定低價打家用,但拉長SUV的底子決定空間就是比M8和maX8之類國產競品要小,最終反而是更貴的國產車不愁賣。
3、雪鐵龍好不容易出了沒有競爭對手,產品造型足夠領先的旅行跨界轎車凡爾賽。沒想到廠家看著好像能火,就盲目定位低價B級車要拯救品牌于水火,結果被一線合資的A級和B級一起從產品和價格等各維度同時圍攻。
總的來說,法系和韓系丟掉大陸市場,跟消費者不識貨什么的無關,更主要還是自己輸了對抗一線合資擴張和自主上攻的市場競爭的結果。
三、最后,法國韓國與德國日本的做法差異,導致前兩國如今的局面毫無疑問,作為曾經領先的法國韓國汽車品牌,面對如今的銷量頹勢,并非一蹴而就的。每個汽車品牌的每個定位與策略甚至選擇走向的每一步,都會在日積月累中逐漸拉開差距。
那么,相比德國日本美國汽車品牌的做法,法國韓國汽車品牌又有哪些不同策略呢?在我看來,總結如下1、中國市場地位:其實它們從未將中國視為類似本土/歐洲/美國這樣的核心戰略市場地位。
2、市場進入戰略:對于中國這種起步消費低,人口基數大發展潛力大發展速度快的市場。本土化需求究竟是以原市場產品直接引入,還是引入類似市場產品,還是逐漸過度到本地研發定義;或者是投入市場目前流行產品,還是自信投入已有產品就可以立刻扭轉本地流行趨勢,高下立判。
3、對于國產化的戰略:是注意扶持本地供應商以降低中國版本的成本,還是扶持海外供應商和保持核心零部件進口,以保持外資方利潤甚至直接轉移利潤。
4、本地研發戰略:偏重國產化標定等必須任務,還是有研究預測本地市場,中國產品定義修正甚至為中國市場獨立研發產5、財務策略:把中國當作利潤大于銷量目標,還是把中長期規模后整體品牌/益為重。
6、合作伙伴策略:選擇中國市場開放合作伙伴,還是選擇內陸/偏遠/行政化嚴重的政經資源伙伴7、人才策略:不斷海外派駐中國,同業務雙領導管理,3-5年一屆回海外,不斷派新人到中國刷經驗。不扶持和培養本地中高層管理層,不吸收中國人才去亞太或總部等,總是空降兵策略。
8、技術策略:是否引入最先進技術以提升品牌溢價,還是僅分享成熟技術甚至下發落后技術來分攤成本。
綜上所述,我們只要對比這些策略,其實法國韓國與德國日本美國的做法都是有差異的,這也是導致前兩國出現如今局面的關鍵點。
總之,這是市場的調節作用,與其說慢慢丟掉大陸市場,不如換句話說,慢慢地被淘汰了。
如今看來,更重要的還是產品力問題,這并不是主動丟棄,更像是技不如人被擠走了。反觀我們中國人,現在有了更多的選擇,也更理性的消費了,再也不會唯老外品牌馬首是瞻了。
當然,不僅是這些汽車品牌,其他品牌也一樣,只要我們中國品牌起來之后,那些不尊重中國市場,也不尊重中國消費者的品牌,生存空間注定會越來越